<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543876648352610&amp;ev=PageView&amp;noscript=1">

哺乳可讓牙齒發育良好,還可預防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breastfeeding

新手媽媽能夠為剛出生的寶貝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最能夠影響孩子健康的事就是『親自哺乳』。

哺乳的好處多多,最近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哺乳可在孩童的齒顎發育與預防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視的兒童睡眠障礙,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行為問題,甚至影響心血管健康,長期下來,可能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學習能力和行為表現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1. 扁臉與大頭
  2. 哺乳影響齒顎臉型的發育
  3. 哺乳是建立口腔神經迴路與吞嚥模式的關鍵
  4. 使用奶瓶會對嬰兒的口腔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
  5. 哺乳與咬合及呼吸道的關係
  6. 結論

扁臉與大頭

人類的頭顱比動物大很多,但人類女性的產道卻比動物窄很多,這使得人類母親的分娩時的困難度很高。為了讓嬰兒的大頭順利通過產道,人類胎兒的頭骨有具備彈性的軟骨「囟門」,而人的臉部構造演化成「扁臉」。比起其他動物相對凸出的臉型與上下顎,如我們的近親黑猩猩,人類的臉要扁平許多,這樣胎兒的大頭通過產道時才不會卡住。

扁平的臉部結構來自於兩個結構的縮小:鼻腔與口腔。與其他動物相比,我們的嗅覺、咀嚼、吞嚥、聽力和呼吸功能的結構設計相對較差,例如:狗的嗅覺非常靈敏,能夠聞到我們無法察覺的氣味,這是因為牠們的鼻子結構進化得非常完美,以適應生存需求。

「臉部扁平化」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的鼻腔與口腔後方的呼吸道也變得狹窄,這讓人類成為天生特別容易得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物種。

241003_部落格KV_1000x555px_1

哺乳影響齒顎臉型的發育

有趣的是,新生兒在3-4個月大之前,其實具有與動物相同的鼻腔與會厭結構(如圖示)。這種結構使食物在吞嚥時能夠繞過氣管進入食道,這個機制對於同時需要呼吸和吞嚥的新生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兒可以一邊吃奶一邊呼吸,這是因為他們的會厭和懸雍垂位置特殊,他們可以在哺乳時進行鼻呼吸。

隨著嬰兒的成長,會厭逐漸下降,而懸雍垂則隨著軟顎上升,這種變化直到約15歲或聲帶完全成熟時才完成。
年幼的孩子其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到成人階段,這些淋巴組織會因環境刺激物、過敏性鼻炎、氣喘、病毒感染而增生,因而呼吸道阻塞,導致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打呼或口呼吸。如果未被診斷或未經治療,可能會導致臉部結構發育不足、長大後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

神經迴路Morquette, P., Lavoie, R., Fhima, M. D., Lamoureux, X., Verdier, D., & Kolta, A. (2012). Generation of the masticatory central pattern and its modulation by sensory feedback.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96(3), 340–355. https://doi.org/10.1016/j.pneurobio.2012.01.011

哺乳是建立口腔神經迴路與吞嚥模式的關鍵

哺乳對於建立正確的咀嚼和吞嚥模式具有關鍵意義,這過程關係著嬰兒未來的口腔功能、吞嚥和發音能力,控制咀嚼和吞嚥的神經迴路被稱為「中樞模式生成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CPG的功能在於協調咀嚼以及吞嚥肌肉的收縮順序。哺乳的動作不僅涉及吸吮,更促進口腔內多種肌肉的協作。

1歲前的嬰兒,口腔肌肉的運動模式和神經連結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哺乳有助於嬰兒口腔肌肉的發育,而且這是奶瓶或奶嘴無法取代的。如果新生兒缺乏運用口腔肌肉吸允的機會,可能會在咀嚼、吞嚥甚至是未來的發音能力上出現問題。

新生兒缺乏吸允的動作,可能會發展出異常的吞嚥模式,如反吞嚥(Reverse Swallowing),又稱舌推(Tongue Thrust),這種不正確的吞嚥模式表現為舌頭在吞嚥時向前推,而非在口腔內保持正確位置,這種行為不僅會給牙齒帶來過大的壓力,還可能造成上前牙過度向前突,俗稱「暴牙」,長期不正確的舌頭擺位,可能導致牙齒咬合不正、吞嚥困難、說話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319A2822

此外,長期使用奶瓶或奶嘴也會增加反吞嚥的風險,因為這些工具無法像哺乳一樣,促進口腔肌肉的正常發展,從長遠來看,哺乳有助於嬰兒建立穩固的口腔神經迴路與正確的吞嚥模式,這對於未來的語言發展、咀嚼功能及牙齒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41003_部落格KV_1000x555px_2

使用奶瓶會對嬰兒的口腔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

嬰幼兒吸吮母親的奶水時需要『用盡吃奶的力氣』,這時嬰兒會練習運用大量的口腔與呼吸肌群,因此會刺激肌肉、骨骼與神經的發展,這對於建立正確的口腔、吞嚥與呼吸肌群相關神經連結非常重要,強健的肌肉也是影響齒顎與呼吸道發育最重要的機制。

用奶瓶餵食時,嬰兒通常不需要像哺乳時用力吸吮,哺乳需要更強的舌頭和口腔肌肉活動,有助於口腔和顎骨的正常發育,而奶瓶餵養的吸吮動作較為簡單,這會導致嬰兒的口腔肌肉和顎骨得不到足夠的鍛鍊。如果嬰兒長時間使用奶瓶,特別是在牙齒開始萌出之後,可能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正或咬合不正的問題,因為奶嘴的形狀與母親的乳頭不同,會對牙齒和顎骨施加不同的壓力,影響牙齒的生長方向。此外,有些奶瓶的奶嘴設計過於寬大或過長,可能會影響嬰兒的吸吮姿勢,從而影響口腔的正常發育,並且材質過於柔軟的奶嘴可能會讓嬰兒不需費力即可進食,進一步減少了對口腔肌肉的鍛鍊。長期依賴奶瓶餵養的嬰兒還可能形成某些不良的口腔習慣,例如過度依賴吸吮動作,這可能會導致以後出現像是拇指吸吮、口呼吸等習慣。

奶嘴在安撫過程中,會將嬰兒的舌頭向下壓,使得舌頭無法正常頂住上顎,這對牙齒和牙床的正常發育產生了不利影響。當嬰兒用力吸吮奶嘴時,上顎的牙弓會變窄,導致第二牙尖過於突出,而下顎則相對變得更寬。在這種情況下,下顎需要在發育過程中向後縮,以適應上顎的變化,這就導致了下巴逐漸後縮,最終可能形成深咬或開咬的問題。

241003_部落格KV_1000x555px_3

哺乳與咬合及呼吸道的關係

哺乳過程中,嬰兒需要通過吸吮來獲取乳汁,嬰兒用舌頭在乳頭下進行蠕動運動,這種動作能夠促進口腔肌肉和下顎的正常發育,因此能有效訓練嬰兒的咀嚼肌、顳肌等,這些肌肉的活動有助於下顎的生長和發育,預防口腔結構異常。相比之下,瓶餵則過度依賴頰肌,可能導致下顎發育不良。哺乳還有助於訓練嬰兒的舌頭姿勢,並促進鼻呼吸的協調,對於預防口呼吸、上顎狹窄和其他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的口腔結構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因為正確的舌頭姿勢有助於保持上呼吸道的通暢,減少呼吸阻力。相反地,如果使用奶瓶時,嬰兒的舌頭位置下降至較低位置、嘴唇較放鬆且分開,這些可能導致口腔運動刺激不足,進而影響口腔結構的發育,增加睡眠呼吸障礙的風險。

於2021年發表的一項系統評價納入了15項研究顯示,哺乳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哺乳促進了嬰兒口腔和顎骨的正常發育,並加強了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功能,這些因素都有助於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此外,母乳中的抗炎物質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進一步降低OSA的風險。

哺乳對於寶寶的牙齒和咬合也有很大的影響。持續哺乳超過6個月的寶寶,上後牙和下後牙不對齊(後牙交叉咬合)的風險明顯降低。此外,哺乳時間較短或未經哺乳的寶寶更容易出現前牙開咬的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後續的吐舌癖(Tongue thrusting),這是一種舌頭不正常向前推的口腔習慣,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和發音清晰度。

結論

哺乳在兒童健康發展中佔了一個重要角色,它不僅提供寶寶所需的營養,還有助於促進口腔和呼吸道的正常發育,從而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我們應該積極鼓勵母乳親餵,也減少相關健康風險的重要方法。

告別口呼吸困擾

參考資料

  • Storari, M., Yanez-Regonesi, F., Denotti, G., Paglia, L., & Viscuso, D. (2021). Breastfeeding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children: systematic review and proposal of underlying interaction models.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 22(4), 309–313. https://doi.org/10.23804/ejpd.2021.22.04.10
  • Abate, A., Cavagnetto, D., Fama, A., Maspero, C., & Farronato, G.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Maloccl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utrients, 12(12), 3688. https://doi.org/10.3390/nu12123688
  • Morquette, P., Lavoie, R., Fhima, M. D., Lamoureux, X., Verdier, D., & Kolta, A. (2012). Generation of the masticatory central pattern and its modulation by sensory feedback.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96(3), 340–355. https://doi.org/10.1016/j.pneurobio.2012.01.011
Author
Picture of 馬永昌醫師
馬永昌醫師
Dr. BreathE 原氣醫生協同醫療平台執行長 大安・新店・丰采美學牙醫診所院長 台大牙醫學系第一名畢 哈佛商學院校友PLDA